English

走进大师的人生博物馆

2001-02-2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对于20世纪的中国美术来说,张仃是一个巨大的存在。他那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非同寻常的艺术生命力,卓越的艺术教育成就,还有他在中西文化艺术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为艺术史家提供了广阔的阐释空间。张仃的两位忘年交王鲁湘、李兆忠在多年潜心研究的基础上,编著了大型画传《大山之子———画家张仃》,在河北教育出版社的通力支持与合作下出版问世。2000年12月26日,出版社邀请部分美术评论家、画家40余人就这本画传召开了一次读书恳谈会,以下是这次恳谈会的纪要。

卢沉(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这本画册做得非常成功,很有魅力,叫人看了就不想放下来。它对张仃先生的整个艺术生涯作了非常细致的研究,脉络分明。它不光是一本画册,也是传记,它不光让人看到了张仃先生的作品,也了解了他的革命生涯和艺术生涯的整个过程。其中包含了很多一般人不知道、不了解的内容,提供了大量新鲜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对于研究张仃的人来说,这是一本最好的工具书。张仃先生在中国美术界所以有这么高的威望,除了他一身正气,对艺术执着的追求之外,还有他宽阔的胸怀。他既重视传统,强调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同时又不排斥西方,主张融合。看张仃早期的漫画特别让我激动,那时他才十七八岁,就画得那么好。有的漫画家画了一辈子都没达到这个水平。张仃先生的造型能力那么强,要是一直画下去,会画成什么样?可惜他后来转向了。张仃先生一生的艺术追求非常活跃,始终没有定格,令人钦佩。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张仃先生是一位令人敬仰的大画家。作为大画家他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第一,他人品正、画品正,无论是漫画、装饰画、彩墨画、卡通、壁画和焦墨山水,都洋溢着凛然的正气。第二就是重视写生,面对自然。他一辈子都坚持写生,这很了不起。传统中国画后来所以衰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脱离自然、脱离现实。20世纪带给中国画的最大福音,就是使它面向自然、面向现实,写生是20世纪中国画取得进展的一个标记。张仃先生在七八十岁的高龄还不辞辛苦,到处出去写生,精神非常可贵,而将焦墨与写生结合到一起,更是他的一大功劳。焦墨山水虽然不是张仃先生的发明,但创作上数量之多,尺幅之大,投入的精力之丰沛,是前无古人的。这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现象。这本画册清晰地写出了张仃先生为什么画焦墨的经历。张仃先生的艺术创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焦墨山水,开创了自己的风格。可以断言:假如没有张仃先生的焦墨山水,20世纪的中国美术就少了一大块。在从20世纪走向21世纪的过程中,张仃先生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大画家。

程大利(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

把画册功夫做到这个程度,值得同行好好学习。这样的书目前国内还不多。打开这本书,如同进入了画家张仃的人生博物馆,里面有大量东西可供人们慢慢地欣赏。这本画册编辑含量特别高,首先它能物色到那样的作者和设计者。封面设计与张仃先生的艺术追求很一致,非常简洁,格调很高。画册的文化含量很大,有七十余年的历史跨度,大量的图片、资料在说服我们,将张仃先生一生的艺术轨迹、生活轨迹明晰地呈现出来。特别是文字部分,非常可读。作者长于形象思维,字里行间带着感情。无论从资料价值还是从艺术价值看,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浩如烟海的美术出版物里不多见的、很好看的画册。

刘龙庭(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

河北教育出版社独具慧眼,出版这本集传记、作品、年表与历史生活照为一体的、极具匠心的大型画册,全面而准确地反映了张仃先生近七十年的艺术生涯和探索的足迹,开创了大型画册的编辑出版的新形式,我相信一定能在国内乃至海外美术界、美术出版界产生积极的影响。

杨力舟(画家、中国美术馆馆长):

拜读《大山之子———画家张仃》受到很大的震撼,这本画册沉甸甸的,学术含量、史料含量很大,一代大师的业绩和奋斗的足迹得到了全面系统的介绍,这样的画册出版,功德无量。张仃先生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全才,是从延安走出来的艺术家中的第一人。他的全才是历史造就的。风雷激荡的20世纪为他提供了发挥才能的机遇,他顺应时代困知勉行,惟精惟一,在众多的艺术领域都有建树,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美术家,张仃先生无私服务于社会的精神,学不厌博的治学态度,为后学树立了好榜样。这本画册可以当作学艺者做人的教科书、从艺的教科书。

水天中(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这是我这两年看到的最好的画册之一。要写好传记,首先是传主立得住、值得写,并且有东西可写。张仃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值得写的人。这本画册在当前中国的文化界、艺术界有它的价值,它展现了一个艺术家在20世纪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是怎么活过来的,他的艺术又是怎么发展过来的。过去我们把艺术家的好多方面都尽量简化了,使它仅仅成为一个人事档案那样的形象,艺术家作为一个人的丰富性都失去了,而这本书把一个艺术家的面貌非常丰富地、立体地呈现在人们面前,重新赋以20世纪中国的美术史和文化史一种丰富性。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否则,再过几十年或一百年,人们会误以为,20世纪所有的人,不仅是一般的干部和工作人员过得非常枯燥乏味,甚至连艺术家也活得很没意思。这本画册告诉人们:20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文人和艺术家仍然有他们的思想和抱负,也有他们的骨气和人格。揭示出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这本画册真实地反映了这个时代,不可多得。

李松(美术史家):

我觉得这本画册从内容、装帧设计到印刷各方面都是最高水平的,它把同类出版物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它综合了画册、传记和文献各方面的优长。尤其是传记部分,提供了一个大的背景,它不只是介绍张仃先生个人的创作经历,而且梳理了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的历程,它介绍了张仃先生所经历的几个重要的时代,展示了与张仃先生有关的那个画家的集群,具有美术史的价值。它对美术运动、美术思潮的发展有很深入的剖析。张仃先生有着多方面的艺术天赋和艺术贡献,他的作品都是大手笔,代表着这个时代的文化风貌。他在不同艺术领域的成就都是综合性的,他把多方面的艺术修养融合到一起,因此他的面貌是他人无法替代的。他的艺术是属于20世纪的,也是属于未来的。

郎绍君(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大山之子———画家张仃》的作者对张仃的人格和艺术有一种非常的虔诚和崇敬,这很令人感动。不为某种功利目的,而是为了一种精神追求、一种信仰去做研究是非常可贵的。张仃先生一生追求两样东西:革命与艺术。在20世纪的中国,革命与艺术常常不能两全,艺术家总是处在两难中。这也是20世纪一切追求进步和革命的知识分子无法摆脱的历史命运。正是在面对这种两难中,张仃表现出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他追求思想与人格的独立,不因革命而忽视艺术,不因党性而否弃人性,不因众而失己,不因势利而罔顾道义。也正是在两难之境中,张仃不断在需要与兴趣、服从与自愿、专攻与改行乃至艺术上的中西、今古、雅俗之间进行选择与调和。张仃的博和全,正是这样造就的。这本画册准确地把握了这一点,显示了作者的眼光。

赵力忠(美术评论家):

最近这几年,出画册成了一种时尚,繁荣的背后却是泥沙俱下的现实。在这种背景下,《大山之子———画家张仃》的出版特别令人欣慰。这本画册超越了一般的画集,它的最大特点是:学术性强。这一点非常可贵,也很难得。通过纵向的分析,让人们看到张仃先生的艺术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看到了他对艺术执着的追求和探索的精神,看到了他真实的心路历程。

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大山之子———画家张仃》是画册中的精品,并且区别于一般的精品。现在画册出的很多,良莠不齐,往往是相当数量的作品,一篇前言,后边附点材料,就算完了,不能体现为研究的成果。而这本画册将张仃先生在不同时期的、各方面的成就,包括他取得这些成就的文化环境、生活方式等,通过丰富的图片、资料和文字,夹叙夹议、评传式地呈示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张仃先生涉及的艺术领域相当广,在各个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并且总是在领导艺术潮流。他有着广泛的包容性,既大俗、又大雅;既研究文人画的笔墨,又重视民间美术;既关注现实人生,又注意艺术本体和艺术形式,既创作很前卫的作品,又深入钻研民族传统。这本画册把这种复杂的包容性解析得很清楚,体现了很高的学术价值。两位作者都是张仃先生的忘年交,在与张仃长期交往和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心得,在写作中把自己的透彻的理解也贯彻进去,提出了不少精辟的见解。

张仃先生有一个非常宝贵的品质,就是他的思想往往能够超越时代。当年张仃不仅反对保守主义,也反对虚无主义,并且以一个美术领导、一个教育家的身份将这种主张付诸行动,帮助和挽救了一批老画家。再比如,现在大家都强调中西融合,张仃先生又提出了中国画笔墨的重要性。这本画册解析了张仃先生的这种超前性,对于画家从事真正的艺术创造,不为潮流所裹挟,是很有启发意义的。它还给人这样的启示:认真研究画家个案,通过与画家长期交朋友,深入地了解、收集一切与他有关的背景资料。这种研究多了,对于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认识一定会有新的进展。

陈传席(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大山之子———画家张仃》集资料、史料、艺术和历史于一体,价值很大,从这本画册我才知道,张仃首先是一位战士,他为革命和国家做了很多重要的工作,其次才是一位艺术家。他的艺术才能和艺术实践是多方面的,最后走上了焦墨山水的道路。张仃还是一位有原则、有正义感的批评家,从他的批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对民族文化的责任心,他的战士本色至今仍未消褪,这是十分可敬的。

刘曦林(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

这是一本兼具历史感、学术性和欣赏性的画册,读后使人看到了一部活着的中国现代美术史,一个立体的、大山一般的存在!张仃先生的艺术历程,映照着中国现代历史的风风雨雨,映照着现代美术史的里里外外,也映照着大山骨髓里的文化内涵。看来不短读起来不觉长的文字,丰富的图片、历史照片,内容相当丰富,不仅能启示对现代美术史的思考,也能启发画人的艺术思维。

一般人只知张仃的焦墨,或者机场壁画,少有人知道他的漫画和那些“毕加索加城隍庙”的装饰画等。这本书的出版,以活的史料填补了现代美术史的空白,并深入到艺术家活跃的、丰富的心路历程。如果有更多的、这样出色的个案研究的成果出版,现代美术史研究将因此而更加充实而生动,也能给人更多的思味和想象。比如张仃如果把30年代的漫画进行到底,比如“毕加索加城隍庙”的尝试如果不遭扼杀,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又会是怎样一副景象呢?张仃为现代美术史书写了诸多耐人寻味的内容。

何西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作为一本画传,《大山之子———画家张仃》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叙述了张仃的人生经历和艺术创作生涯,对于张仃在众多的艺术领域特别是焦墨山水艺术方面的成就作了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两位作者与他们的传主有着长期的交往,可以算得上是真正的知音。他们论世知人,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学术底蕴,且与张仃在人格理想、艺术追求和审美价值上有难得的共识和共鸣。又因为这部画传对张仃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经验进行了相当准确的概括,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

张仃是大山之子,更是时代之子。他的艺术,特别是他晚年的焦墨艺术,是由一种伟岸的人格支撑的,这使他的那些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有一种独立不移、震撼人心的审美精神和道德力量。他是大山之子,而且他自己也是当代艺术群山的峻高峰之一,高山仰止。我相信这一定是两位作者写作的心境。

袁运甫(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在现代美术界,张仃先生的审美感觉是最敏锐、最严格的。同样,在当代的画家中,论艺术修养和艺术才能的全面、吸收各种文化的气度、评判艺术现象的能力,没人比得上张仃先生。他的思想观念辐射到很多方面,几乎在所有的艺术领域都留有张仃先生的印记。在我们的心目中,他的崇高是无法替代的。假如这么理解张仃的为人和一辈子的艺术追求,就会越来越感到这本画册的亲切,同时也感到它的不够,还可以有很多的话题。

刘巨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我觉得画册的名字特别好,它有两层意思,一是自然的山,另一是中国文化生命的山,合起来才是真正的大山。在张仃先生身上,自然的精神、他个人对艺术崇拜的精神以及中国文化的精神三者统一得特别完美,从过去到现在一以贯之。相比之下,现在的从艺者投身艺术的虔诚之心太少了。张仃先生通过大山,回到了他最早的生命出生地,回到了对中国文化的深沉博大的体验。他的感觉很宽、面貌很多,最终还是回归到艺术的起点上。

龙瑞(中国画研究院画家):

这本画册非常精美,内容非常饱满,是一本难得的好书,耐看。张仃先生是继李可染先生之后在中国画界影响最大的画家。他的作品饱含民族情感和对祖国河山的情感,在这一点上他与李可染先生完全一致。张仃对艺术的执着令人敬佩。对现实的关注,对山河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留心,把个人与绘画、与山川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在张仃先生身上体现得最充分。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样一本画册,带来一股正气,一股清气,对我们晚辈的艺术道路、人生道路都会产生有益的启示。

梁任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张仃先生在艺术上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威望很高。老画家刘凌苍先生当年拿着手杖打我一下屁股说:“你好好盯着他,我们这些人都盯着他呢!”后来张光宇先生也说过类似的话:“张仃要是不去,咱们也不去。”张仃先生胸怀宽广,艺术上毫无成见,只要是好东西都吸收。这对我们学生影响很大。他教给我们的是大范围里的艺术,使我们能在具体的领域里有所建树。

袁运生(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张仃先生的画,他的焦墨山水以质胜。质胜而富韵致,笔中时时透露坚韧不拔的阳刚之气。在当今时代,更为难得可贵。数十年来,先生在精神焕发的时期,这些特点都有强烈的反映。三十年代的漫画,六十年代那批装饰性强、受现代主义明显影响的作品都如此。每当先生神采飞扬时,他的精神气质均有突出的表现,成为当时画坛最响亮的声音,独领风骚。张仃先生的焦墨时代,是延续时间最长、最具规模、积力最深、成就最大的时期。大气象,是张仃先生许多焦墨作品的共同特征。《昆仑颂》如同一首壮怀激烈的交响诗,这样的宏幅巨制是前无古人的;而一幅《巨木赞》,简直像是赞颂灵魂不死的“神曲”。张仃先生的山水里没有人,但画中有深情。先生知人、知世,深爱自然,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有无限生机。我以为,也是我深深感动的,在张仃先生的山水之中,有对于天地人心,对整个自然界饱含深深的敬畏之心、敬畏之感、敬畏之情。这正是中华民族文化根底的精神之所托。正是这种精神,使我们的文化延绵不绝,生生不止,创造力源源不断。君行健,才不是一句空话,才有正事,不为时俗嚣张虚名浮钱所累,潜心独造。这是张仃先生艺术的根底。焦墨山水,是张仃先生呼唤民族文化精神的最强音,是迈向二十一世纪中国美术史重要的一笔。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